当前位置: 首页 心理健康 心海导航
心理健康

心海导航

【每周一点心理学】眼睛注视的焦点——视网膜效应

作者: 时间:2023-04-05 点击:

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,当你认识一个人后,遇到TA的次数都会变多。当你想在网上了解某个物品时,你就会更容易关注到有关它的消息。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各个app都能根据用户偏好推荐相关产品,为什么它们的速度能如此之快,上午刚和朋友念叨,下午就看到了推荐?或许是app们过度收集信息了,也有另一种更有趣的解释,它就是——视网膜效应。

  一、 什么是“视网膜效应”

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念想时,就会有意无意地去了解相关信息,并自动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他信息过滤掉。这就是视网膜效应,它的本质是一种选择性注意。

中国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浩威曾说:“我们对于不曾思考过的,经常看不到。我们看到的,往往是已经知道的,我们个人的知识世界不曾思考过的,就算是拥有一等一的锐利眼力,就算是铁证如山的事实摆在眼前,我们经常还是看不到”。这就是我们的误区所在。


 二、“视网膜效应”对我们的影响 

  未览全貌,认定天下秋。有的时候,因为它的存在,会导致你收到的反馈更多是自己关注的部分,而不是全面的客观情况,所以它有可能会加固你已有的偏见,从而带来错误的、有失偏颇的认知。这样一来,你对自身和他人关系的认知就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。


三、如何正确利用“视网膜效应” 



1.可以利用「视网膜效应」加深对原本信息的理解。你在对关注的部分熟悉起来后,可以多留意周围,就更容易注意到相关的内容,那些和你无数次你擦肩而过瞬间,可能都隐藏着这样的小细节。

2.不应过于关注一些事情,很多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,一旦注意力过于集中进入牛角尖的话,对事情的处理就会变得有失偏颇。

3.卡耐基先生说过:每个人的特质中约有80%是优点,20%是缺点不能因为他人的优点而无视TA的缺点,也不能因为他人的缺点而对其盖棺定论。对于他人的优点,要积极的看见并加以学习,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也不要灰心,主动调节心理变化,向优秀的方面发展。

4.如果你想要克服「视网膜效应」带来的偏见,就要通过反思自己的关注点,从而去识别这些偏见。比如,你在想要寻求帮助时,可能会格外在意别人是不是想要拒绝自己。通过反思自己这个关注点,你会发现这种担忧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“求助就是软弱的表现”的这种想法。那这样的关注点不仅不能推动事情的进展,反而会阻碍你和他人的交流。所以这个时候,如果你把想法转变为“寻找帮助是一种力量和勇气”,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,都非常愿意帮助你。


寄语: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,不过没关系,道路就是生活。